香港故事 - 尋優探品 podcast
香港故事 - 尋優探品

香港故事 - 尋優探品 Podcast

Best episodes ranked by Podyssey's 20,000 community members.

  • 1) 玩具說明書

    現代玩具種類繁多,玩法千變萬化。你有想過突破玩具說明書中的「有規有矩」嗎?其實,我們可以自訂規則和玩法、甚至自己製造玩具、當玩具的真正主人。 全職媽媽Natalie按孩子的需要和興趣自製玩具,自己也樂在其中;另一位媽媽Benny則鼓勵孩子多發揮想像力,把想法和感情都投放在創作裏。如此一來,孩子在玩樂中成長的同時,也能發揮創意,自製的玩具實在比買回來的玩具更有趣可玩。 玩具就像孩子的玩伴、朋友,...Show More

  • 2) 賞樂・樂

    音樂是很多人的興趣,但每個樂迷對音樂也各有追求;唱片「發燒友」James「發燒」到開了一個小型博物館推廣他所愛的音樂,但原來他對音色有更「發燒」的追求!經過多年研究,他發現磁帶的音色原來比黑膠更能接近原音,更將他的研究成果與大學分享;著名歌手譚詠麟則熱衷推動廣東音樂創作,近日更細選了一批年青音樂人合作,希望為廣東歌市場帶來更多新血。 音色與廣東歌兩種對音樂的追求各有千秋,你又有沒有自己品嘗音樂的...Show More

  • 3) 男人的浪漫

    出版公仔書--三十多頁全彩色的薄裝漫畫周刊,全頼一眾從業員每人的一對手、一枝筆,日日廢寢忘食的趕製出來,為大家提供廉價娛樂。 漫畫家邱福龍,1978年入行,四十年來歷盡行業的高低起伏,為著對漫畫的熱愛入行,亦為著對漫畫的熱愛繼續精進自己。提升自己,只為不希望讓讀者失望。透過觀察邱福龍製作漫畫的過程,我們嘗試找尋出品優質漫畫的法門。 本集更走訪了幾個與港漫拉上關係的人。范永聰博士研究港漫多年,他...Show More

  • 4) 食得好有品

    吃進肚子的東西,最需要講究品質,還要著重是否吃得有品。 一間環境優美的純素食餐廳,致力推動低碳飲食文化。主廚把食材的主權交給大自然,收到的本地時令蔬果,他都物盡其用做出美味菜式,不只要食客吃得健康,也關心土地和環境的健康。 另有一位年輕小伙子,考上大學卻放棄學業,矢志追尋做廚師的夢想,為學校老師製作新鮮精緻的午餐飯盒。由買菜到送飯,注重每一個細節,是為了對食物質素的堅持。他最近更在一間中學開小...Show More

  • 5) 品裳之美

    「衣食住行」衣為先,衣著對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如何能夠穿出品味?七十多歲的裁縫小蘭堅持對布質、車工、設計的追求,堅持適合自己、簡單舒服的衣著風格。時裝店店主Sam、時裝設計師Toby和Kay則奉行綠色時尚的原則,將一件件舊衣升級再造,賦予衣服新的價值,同時保留了美好的回憶。 衣服是一個人給予外界最表面的印象;衣服是一個人與過往情感最貼身的連繫。為了令老人家們可以穿得溫暖,穿得體面,一群社企...Show More

  • 6) 自己郊野自己愛

    香港有四成土地屬於郊野公園,當中綠樹成蔭,也有大小山徑,我們從中享受大自然的樂趣,原來背後有不少人在默默耕耘。 前漁護署助理署長王福義細訴當年規劃郊野公園的工作,如何將荒地變密林。郊野公園為香港守住一片最好的土地,保存了生物多樣性。 一群熱愛大自然的人士,用自己的方式守護郊野,讓大家反思我們身處大自然中應有的品德。Teddy自2002年開始行山,自設網站分享旅遊資訊,近年更寫了一篇「行山禮儀」...Show More

  • 7) 心之所在

    靜觀冥想近年成為世界潮流,不少研究發現它有助調節情緒及減壓。小學校長方子蘅為了讓小朋友從少接觸靜觀冥想,找來設計師將學校改造成「心之校園」,更將校園內的雜物房,轉化為一個洗滌心靈的場所——「心房」。透過「心房」內多姿多彩的活動,小朋友便可多接觸,多了解自己的心靈。 心理學系畢業生Peter為了令更多人生活得更快樂,在社交網站成立了一個專頁,與人分享靜觀冥想、心理科普等知識;更舉辦各種工作坊,讓參...Show More

  • 8) 品水思源

    每日都需要飲水的你,對「飲水」有沒有要求呢?平日開水喉就可以飲水,但原來香港很多人都有講究! 一班行山客每天風雨不改行上山「飲山水」,除了因為味道清甜,還因為可以跟一班老友聚頭;品水師IVAN從小便注意水的味道,更辭去工作,專程到德國學習如何專業而有態度地「品水」;Conan為了飲得健康,自己學習研究濾水器,希望讓家人喝到最清純的水;娥姐堅持每星期親自搬運食材到山中準備,因為沒有自來水供應更要用山...Show More

  • 9) 有品無味

    人人都有如廁的需要,在街上使用公廁的經驗,我們未必經常宣之於口,但在心底裡卻有一種對「品」的追求。 不同人對廁所的「品」,有不同的關注:兩個九五後的年輕人,天生腸胃差,特別留意公廁的清潔程度,還建立了一個網上專頁,比較廁所的衞生情況,提醒用家上廁所要有品有公德心,才是保持公廁衞生的關鍵;社會學者莊玉惜,尋找香港公廁的由來,發現百多年前公廁多數由商家設立,街道的衞生品質,原來源自經濟誘因;現今公廁...Show More

  • 10) 港式的優雅

    香港與優雅,乍...

🎉 Join the #1 community of podcast lovers and never miss a great podcast.

Sign up